English

农业成就来之不易

看经济 增信心
2000-01-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曲冠杰 我有话说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1996年粮食总产量一举突破了10000亿斤大关,跃居世界第一;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的冲击下,粮食总产量仍达到10246亿斤,创历史最高纪录,比1949年增长了3.5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820斤,比1949年增长近一倍,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去年我国夏粮又获丰收,秋粮虽然由于北方百年未遇的旱灾而有所减产,全年的粮食产量仍然能保持近年的总体水平。我国粮食生产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党和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我们不仅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基本解决了12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这一伟大成绩倾注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心血,凝聚了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粮食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

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陈吉元教授说:国家首先通过政策,加强宏观调控,1995年国务院采取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重大举措,并在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定购粮价,特别是在1997年又对议购粮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这一鼓励农民种粮的全局性、根本性措施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稳定、促进了粮食生产。

其次,国家和地方还千方百计大力加强农业投入,在全国建设500个商品粮大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规模营造防护林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三是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近几年来,大规模推广优良品种,实行综合增产措施,开展科学施肥,以及改革耕作技术和发展科技社会化、系列化服务体系等,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单产。

切不可放松粮食生产

对当前粮食形势,陈吉元教授认为要有正确而清醒的认识:

一是我国人均占有水平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势必不断增加,从而使畜牧业和工业用粮水涨船高,对粮食生产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二是我国当前粮食只是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中国粮食生产带有明显的周期性,最近几年虽然水旱灾不断,但总体上的气候条件尚可。我们要对大面积、毁灭性的灾害有所认识,未雨绸缪,作好防大灾的准备。

三是当前我国粮食是结构性过剩,粮食品种、品质问题矛盾突出。库存积压的大多是品种、质量差的粮食,而优质粮食并不过剩。

四是区域性过剩。目前我国一些产粮区粮食多,而沿海工业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等省因耕地面积减少,粮食要靠从外省市调进;一些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粮食也入不敷出,而且我国目前还有42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陈吉元强调:认为中国将发生粮荒和危机的悲观论调固然缺乏根据;认为中国粮食不成问题的盲目乐观情绪同样也不可取。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我国必须特别重视粮食安全,切不可放松粮食生产。粮食作为风险产业和弱质产业,变化之快常出人意表,世界粮食市场更是风云变幻。在粮食形势大好之时,切不可掉以轻心,重蹈“大跃进”的覆辙。

必须正视当前的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粮食丰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

农民卖粮难。由于仓库建设滞后和资金的短缺,有些地方又出现了卖粮难现象,拒收、限收现象时有所闻,压级、压价收购、“打白条”现象重新抬头;由于自由市场粮价持续低迷,谷贱伤农,使农民增产不增收,这不仅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将使农村市场启而不动,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顺价销售困难。由于自由市场粮价降低,有的甚至低于成本,使顺价销售难以进行,特别是边远地区那些品质较差的粮食品种,由于运价较高,损耗较大,导致粮食成本上扬,更难以进行顺价销售。

国家财政负担加重。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国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库存积压,特别是品质较差的粮食严重积压也给本已负担沉重的国家财政雪上加霜,大量资金被占压以至坏死,也会加大金融风险,不利于宏观经济的运行。

专家们认为,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农业发展受挫。从长远看,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粮食问题是长期的和艰巨的,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